安迈云、Akash们的“去中心化”能否助力云实现自我颠覆?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选滨 你知道每年我们会产生多少数据吗? 据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且不说ZB、EB此类存储单位见得少,我们可以简单从理论角度来做个认知——目前5G网络的理论下行速度为10Gb/秒,相当于下载速度为1.25GB/秒,如果一台支持5G网络的设备在理论环境下要下载完这175ZB的数据,那么就大约需要488万年的时间。 数据,正在以几何倍增长。今天,在物联网和互联网设备的推动下,整个数字世界加速爆发,越来越影响我们现实世界的生活生产。 这也直接推动了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并同时影响着整个云模式的变革和迭代。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增长浪潮,越来越多的云厂商认识到,传统中心化的云越来越难以适应在数字化转型进程所带来的数据爆发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理念、模式以及技术开始出现。在国外,Akash开始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去中心化云计算市场;在国内,安迈云积极推动以去中心化云计算构建Web3.0世界。传统的云计算巨头和行业巨擘们,如谷歌、亚马逊、阿里云、华为云等陆续把方向转向分布式云的研发和应用,而这一切都大抵指向一个新理念,即“去中心化”。 那么,去中心化云究竟是什么呢?与传统的中心化云相比,这一理念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它的出现和走红是否又能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完成一场自我颠覆的革命呢? 中心化云出了什么问题? 新业态的出现往往建立在旧模式的局限和不足之上,去中心化理念出现也同样如此。对于当前的云计算产业而言,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在各方面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解决了过去的问题,所迎来的新问题不断推动云计算模式的迭代升级。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从用户、厂商以及市场三个视角来看看当下云服务的问题以及去中心化云走红的原因。 1. 站在用户的视角:中心化云的“房东模式”逐步被抛弃 云的本质是计算资源共享池,它的理想模式应该是A、B、C将手中闲置的计算资源放出来,在D需要大量运用计算的时候可以调用,以计算共享的形式来解决数字化需求。但是,出于技术维度、市场维度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一开始就建立在“去中心化”理念上的产业没有得以坚持,随后进入了中心化趋势。 简单来说,一旦A手上的计算资源掌握得足够多,就能持续地供应给市场,D、E、F,甚至是B、C在需要大量算力的时候,都可以从A的手上获取。共享的意义逐步减弱,随之而来就变成了类房东模式——云,成了云厂商租借给企业办公的专用房子。 在这种趋势下,云服务产业的中心化就愈发显著,因为房东会想办法扩充房子来满足更多的租户需求。但是,对于企业客户来说,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随着数字化进程越来越深化,中心化云所带来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云资源(房子)里企业办公的太远;所有企业都集中在一个房子(云)里办公,一旦房子出了问题,损害波及程度就非常严重;企业不办公的时候,存储在房子(云)里的资料、文件、数据等存在被房东(云厂商)另做他用的可能;等等。 打个比方,支付宝的信贷数据、微信的社交数据、美团的外卖数据、滴滴的打车数据等所有权还是属于用户,但是当这些被集中式地当作平台资产,用户其实是处于受损方的。对于中心化云来说,企业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因此这种房东模式在数字化日趋成熟的当下,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争议。 2. 站在厂商的视角:打破“寡头垄断”需要走新的路径 如上所见,在这种中心化的趋势下,云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就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主义。事实上,当前的云服务市场马太效应愈发显著,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大云巨头占据了全球超六成云服务市场,包括阿里云、IBM在内的全球其他云厂商合计拥有剩下28%的市场份额。 在国内也差不多如此,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占据了大约60%的国内云服务市场。因此,对于云厂商来说,在这个巨头林立的市场上,光是比拼建房子,开发自己的计算资源,很难追赶上实力强大的市场对手。 如果要打破这种“寡头垄断”,就需要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与中心化相反的去中心化。这是目前比较迎合市场用户需求的一种模式,其优势可以说很切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部分需求和痛点。 对此,我们以Akash、安迈云以及国外分布式存储相关的明星项目,如Crust Network等为参考,总结大抵可以了解到去中心化云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去中心化,企业客户无须受制于云厂商;(2)低成本,多云组合进而优化成本;(3)低延迟,提供更接近用户的计算节点提高效率;等等。 由此可见,去中心化云对于其他中小云厂商来说,或许将是打破寡头垄断的一个希望。 3. 站在市场的视角:多元数字化需求倒逼云加速去中心化 总的来说,中心化云是越来越不适应更多数字化转型需求了。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云服务市场的内部分化,更关键的是来自数字化需求的倒逼。过去企业上云,可能只是一个重要数据的备份、上传和存储,如今上云往往面临着数据挖掘、数据识别、数据分发、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多重需求,特别是在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场景,对云服务的需求更加严格,如更高的安全能力、更低的延迟、更智能的算法等等。 如此一来,云服务不得不寻求新路径来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去中心化成为一个新尝试,目前国内的浪潮云、华为云就在积极打造分布式云,从而构建分布式网络,将计算节点推向客户端,缩短数据传输的距离,提高计算效率,也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 简单来说原来只是客户上云,就需要走到房东(云厂商)的大房子办公,如今客户可以任意挑选离自己近的新房子,进行数字化办公。同时,新房子(计算节点)与大房子(中心云)仍旧在同一体系内管理,共享不同房东的大部分计算资源。 当然,这只是去中心化理念下的一个尝试,更多的模式实际上仍在探索,逐步推动云服务市场向去中心化发展。 去中心化,价值几何? 在去中心化的趋势下,云再度回归共享化。如果按照Akash的模式来看,这将是一次对云服务产业的重新颠覆。 目前,世界上有大约840万个数据中心,其中85%服务器容量未被充分利用。因此,Akash期望将这些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其通过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虚拟市场,让个人和组织可以自由地进行云算力买卖,从而进一步释放计算资源,满足企业的数字化需求。 对比中心化云的路径来看,这种模式不再搭建新房子,而是把当下已有的计算资源商品化,通过自由交易的模式来实现云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你完全不需要成为一个云厂商,只要有一台闲置的服务器,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云服务。 可以说,这种从模式上的创新一旦成熟,或许将为云服务市场带来一次巨大的革命效应。在供给侧,长期以来闲置的、庞大的计算资源将持续满足日趋增长的云需求,就类似于今天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一般。 但是,这无疑需要一段长久的验证、迭代的过程。从模式创新上,我们对去中心化的价值认知仍旧有限,但是从技术创新来了解,或许就清晰了不少。 在国内,安迈云正在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底层数据存储时可进行数据切片,从而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真正实现数据层的分布式管理。也就意味着,不论是来自内部数据管理上的风险还是外部攻击造成的风险,由于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即使某一个节点被非法劫持,也无法获取完整数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数据安全风险。 这就是去中心化云的优势所在,从结果导向来看,这种应用价值无疑是非常显著的。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巨头厂商同样看到了这一点,都在积极探索去中心化模式下的创新应用,其中分布式云的技术演化就是一个趋势。 目前,AWS在波士顿、休斯敦和迈阿密相继开通了AWS Local Zone本地扩展区,将AWS基础设施放在高密度城市的最终用户附近,从而使得客户可以获取低延迟的计算、存储和数据库服务。 对比国内来看,分布式云也类似于这一模式。回顾计算形态的发展,从本地到云化,在云化阶段又历经了从单一公有云到边缘云、混合云,直至现在的分布式云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云的基础架构和平台愈发成熟。 总的来说,“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云正在向一个更加全局化的多云模式进阶。以华为云的分布式云产品组合来看,核心区域以中心Region为支撑;热点区域部署智能边缘云IEC;客户本地机房或第三方托管机房配置智能边缘小站IES和专属Region;客户业务现场搭载智能边缘平台IEF。由此可见,云计算服务正从单一数据中心部署向不同物理位置多数据中心部署、从中心化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扩展。 未来,这一路径对行业同样具有颠覆性作用。特别是对于市场格局来说,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畅想一下。随着数字化进程推进,企业上云需求更加多元、复杂,不同位置的数据中心、计算节点也将进一步增加,那么对于各大云厂商而言,基本不可能“吃下”整个市场,面向更多细分产业或区域,只能让利给其他中小云厂商,各方协同共建分布式云体系。 简单来说,云巨头A只负责运营维护中心云以及部分热点区域的边缘云,细分到三四线城市的云市场则有当地或临近的中小云厂商B、C、D来负责运营维护。那么,届时整个云服务市场就可能出现几个云巨头牵头发展,对立竞争的云生态模式。 这类似于大树开枝散叶,分布式云提供了一个生态化的可能,而枝叶在云生态中要么是云厂商自生长而成,要么是通过联合收购嫁接而成,都存在可能。 总的来说,去中心化将为云计算服务的未来提供两种可能,一是Akash、安迈云的共享化,二是华为云、浪潮云、AWS正在打造的生态化。后者的路径目前已逐步清晰,呈现为分布式云的模式。 能否超越中心化云? 答案是增速正在超越。 去中心化云计算的市场增速目前正在逐渐超越中心化的云,成为更多云厂商的发力方向,其价值显著且模式也非常理想,但未来两种形态的云将会呈现协同发展的状态,中心化云仍旧是基础,而去中心化云则是填补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